陈明仁死守四平
1947年夏天,林彪指挥部队发起了夏季攻势,陈明仁率领的71军在夏季攻势下败退,只能撤入四平市。
进入四平后,陈明仁整理手下溃败的部队,又集合了一些杂七杂八的地方武装,拼凑了一个3万人的守城队伍,固守待援。
四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、战略要冲,此次林彪对它志在必得。5月22日,林彪任命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指挥3个纵队,以优势兵力对四平发起围攻。
四平攻坚战,双方打了19个昼夜的巷战,林彪发起总攻后16天依旧没能成功拿下。到处都是堆叠的尸体,每前进一步,都要付出数条生命。
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,陈明仁丢失了3/5的市区,东北联军一度进攻到距离其军部500米的距离。
陈明仁被部下架走,负责留下来继续镇守军部的是71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,他是陈明仁的弟弟。陈明信到最后实在也守不住了,便给陈明仁打电话要求撤退,但陈明仁咬牙没有同意。
倒不是陈明仁绝情,他派了6辆装甲车去接应,但是这6辆装甲车全被打烂了——待在那座即将被攻陷的工事里可比外面安全多了。不久之后,71军军部被攻破,陈明信被俘。
到处都是枪声、爆炸声、火光还有尸体,直属部队打光了,军长的卫队都被安排了上去。陈明仁手持冲锋枪亲自督战,他兜里装着一把上了膛的勃朗宁,随时准备“以身殉国,壮志成仁”。
四平失守在即,外面的炮声枪声却渐渐稀薄,战争仿佛停了下来,不久后有人来报说,林彪的部队已经撤走了。
林彪的战后总结
下达撤退命令的,正是林彪本人。这次撤退,宣告着四平攻坚战的失败,这也是林彪统兵以来仅有的几次失败之一。
林彪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撤军呢?原因很简单:四平久攻不下,郑洞国和孙立人的两支增援部队却已经与我军交上了火,如果拖延过久,可能导致全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大不利局面,于是林彪就下令主动撤退。
从上帝视角来看,郑洞国和孙立人的援军并不坚定,他们的支援速度缓慢,生怕这是林彪在围点打援,救人不成自己反而捐了出去,也就是说林彪完全有时间攻下四平。
但是谁也不是上帝,况且林彪用兵向来谨慎,没有九成胜算的仗不打,这一点和粟裕很不一样。你可以说林彪过于精细,安博电竞胆气不足,但也可以说这是他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秘诀。林彪的打法也能减少部队伤亡,所以大家都服他。
战后,林彪把攻坚失利的责任揽了过来:这次四平没打下来,不是你们负责任,完全由我负责。他总结说此战应该以打援为主,待援军被消灭后再攻城,四平必破。同时,部队也有攻坚战术差的问题,“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。”
另外,在指挥过程中,林彪反思自己只用了7个师的兵力的攻城,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。后来攻城部队受挫,林彪才把两个打援的师调来攻城。这是添油战术,林彪说以后一定要竭力避免。
李天佑作为主要的指挥官,深知自己负有责任,他在四平攻坚总结会上作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,亲自主持编写了《四平攻坚战总结》,下发到各级共大家学习。
后来打四平只花了23个小时,这和大家的深入反思、卧薪尝胆有很大的关系。
长沙起义的伏笔
守卫四平胜利后不久,陈明仁被提拔为第七兵团司令,获青天白日勋章。
但没过几天,他带着参观团视察阵地,美国顾问发现他的士兵用美援面粉和大米修筑工事,对此很不满,当场向陈诚提出了抗议。之前辽北省主席刘翰东想在战争中逃跑,被陈明仁拦下,怀恨在心的刘翰东也向陈诚告发称陈明仁纵容71军抢粮。民众对于此事亦有揭发,说陈明仁治军不严……
最后的结果就是打了胜仗的陈明仁反而被撤了职。
陈明仁和蒋介石的恩怨不少,所以蒋一直很不喜欢他,更别提把他当成嫡系了。之前宋美龄要把廖仲恺的女儿嫁给他,就被陈明仁拒绝了,蒋有些不高兴。41年,陈明仁的士兵被蒋批评为衣衫不整,有损军容国体,陈明仁当众和蒋介石硬顶,一点不给校长留面子,给蒋气得脸色发白。
这次又有这样的事发生,陈明仁对蒋的情感可想而知。此事实际为陈明仁在49年的长沙起义埋下了伏笔。
长沙起义后,毛主席曾请陈明仁吃饭,告诉他他可以继续带兵,还鼓励他说:“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!”陈明仁对此很是惶恐,连称不敢。对于这句话,我们同样也不必过于当真。
50年12月,陈明仁率兵去广西执行了剿匪任务,52年他又负责湛江的防务工作。55年安博电竞,陈明仁被授上将衔。